浙江微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
化妆品透皮吸收方法
一、化学促渗透:
1.促渗透机制:
化学促透剂机制有两类:一类能改角质层生理分区;另一类能影响活性成分在角质层扩散,如乙醇、多元醇(丙二醇、丁二醇、甘油)、油酸、酯类、有机胺类、表面活性剂(非离子、阳离子、阴离子)
(1)乙醇与多元醇
短链醇(C2-C5)能增强极性分子透皮吸收,通过提高细胞内蛋白相互作用和脂质的流动性来发挥功效的,要达到良好效果一般需高添加量,与其他渗透剂共用可协同增效,在化妆品常见的多元醇有甘油,丙二醇,丁二醇,山梨醇等。
图一 乙醇示意图
(2)脂肪酸及酯类
脂肪酸促进药物渗透机理主要是作用于角质层细胞间类脂,使之发生结构变化,增加脂质流动性。如油酸,与皮肤中的脂肪酸有相似的结构,当油酸分子插入角质层类脂的脂质双分子层疏水结构时,由于其不饱和疏水链的顺式结构使双分子层扭转.形成微细的易于渗透的流动性通道。在化妆品常见的脂肪酸及酯类有水杨酸、甘露醇、硝酸甘油等。
(3)表面活性剂
表面活性剂一般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、阳离子表面活性剂、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。
图二 表面活性剂
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与皮肤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,可改变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(浓度超过临界胶团浓度时),移除角质蛋白和溶胀角质细胞层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引起角质层脂质成分流动性的增加,分配进入脂质双分子层胆甾醇部分,其促渗效应是对皮肤的直接作用、活性物扩散性质、胶团形成等多种作用的综合结果。
(4)脂肪醇
脂肪醇(或称烷醇)经常用作溶媒或载体,对活性物和其它促渗剂起到溶解和均匀混合作用,单独作为促渗剂,则效果不佳。在化妆品常见的多元醇有丙二醇、丁二醇、戊二醇、己二醇、山梨醇等,一般促渗浓度为1% ~10%。
二、物理促渗透:
应用物理方法改变角质层结构从而扩大透皮途径;
(1)超声导入
通过采用低频20 kHz的超声波提高促渗过程中气泡和空洞的产生、局部升高皮肤温度、降低导入物质与皮肤间的电位能等,在短时间内增加物质的吸收,对水溶性物质的促渗效果明显,对脂溶性物质几乎无促渗作用。
(2)微针
作为皮肤微孔化的一种形式,本质上是在皮肤上形成“微小的孔”,使更大或更多的亲水分子渗透到皮肤中。使用微针的两个主要优点是插入时疼痛微小到几乎无法察觉,且对要输送的分子没有大小限制。
三、药剂学促渗透技术:
药剂学技术发展最快,内容最丰富,也是化妆品中应用最多的透皮促进技术,它包括纳米技术、脂质体、微胶囊、微乳液技术等。优势:①提高化妆品原料如不饱和脂肪酸、维生素或抗氧化剂等在配方中的稳定性;②增强某些成分的渗透性,如维生素或抗氧化剂;③提高紫外线吸收剂的功效和耐受性;④使产品更美观,例如使矿物防晒霜中的活性矿物的颗粒更小,从而不在脸上留下明显白色斑驳。
(1)脂质体
类脂双分子层在脂质体的形成过程中,亲水的头部形成膜的内外表面层,而亲油性的尾部处于膜的中间。这种特殊结构使其能够在双分子膜内部包覆脂溶性物质,囊中心及各双分子膜之间可包覆水溶性成分。
图三 脂质体
(2)纳米技术
使用纳米技术能使功效性成分转变为稳定的纳米微粒(1 nm相当于人一根头发直径的八万分之一),使功效成分更容易被皮肤吸收进入目标皮层,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。
纳米技术在化妆品中的主要应用方向:
直接使用纳米材料,例如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氧化锌;
纳米载体,包括纳米胶囊、聚合纳米颗粒、固体脂质纳米颗粒等;
纳米产品,如纳米乳,热力学很不稳定,具有极高的表面张力,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。
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ZB 20250521